目前分類:數位藝術 Digital Art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團隊簡介 : 
成立於 2018 年6月,由卓立航、彭鈺筑、曾以勒組成,卓立航,現居台北市,主要擅長包括科技藝術、光雕投影、互動裝置、空間規劃。彭鈺筑,現居台北市,主要以3D動畫多媒體創作為主。曾以勒,現居宜蘭,擅長程式設計、導演及編劇,作品橫跨互動裝置、光雕投影、機器人互動設計、戲劇、紀錄片。
團隊其創作以出人意外又發人深省為出發點,以跨界混合媒材為作品呈現。透過多媒體的藝術創作形式,帶出對社會議題、人文、信仰、行為心理的探究,誘發觀者自我探索,並引導觀者對議題產生啟發與共鳴。

團隊經歷 :
2019 互動藝術裝置 《底片機的哀歌》 @國立台灣美術館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E5095.JPG

Hello Ouchhh >_< AI數據藝術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 紅磚區

展覽日期|2022年6月25日至9月18日

營業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售票及入場)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886420011_efbe71e434_z.jpg

第一次親眼欣賞到 Daniel Rozin 的作品是在台中國美館「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展出的《垃圾鏡面》,當時衝擊了我,印像深刻。

生平簡介 :
出生於耶路撒冷,接受過工業設計師培訓,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目前在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 ITP 擔任藝術教授。
https://tisch.nyu.edu/about/directory/itp/95804818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團隊 莫名奇妙Beyond Amazing  (Hans Cho、彭鈺筑、曾以勒)
這次在國美館展出互動藝術作品 「光溯迴廊」 
邀請大家參與 2021 12月25日 PM6:30 開幕活動
藝術展覽「光‧舞弄‧影—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三屆「光。舞弄。影—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將於今年12月25日正式開展📣📣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塩田千春,1972 年生,成長於大阪府岸和田市。1992 年至 1996 年間就讀京都精華大學美術學院,主修油畫,並在雕塑系擔任村岡三郎(1928-2013)的助手,期間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的藝術學院就讀,並開始創作裝置與行為藝術。十九歲時,塩田於滋賀縣立近代美術館觀看波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的個展,讓䭪動念起心,決定日後前往德國投身阿巴卡諾維奇的門下。歷經一番波折,塩田終於在 1996 年抵達歐洲,進入漢堡美術大學就讀;隨後於 1997 至 1998年間,先在布倫瑞克藝術大學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又進入柏林藝術大學,接受瑞貝卡.霍恩的指導。此後,塩田以柏林為據點,活躍於各大雙年展、美術館及畫廊。自 1993 至 2021 年止,總共參與了三百場以上的展演活動。

---------------------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池田亮司(Ryoji Ikeda,1966— ),出生於日本岐阜。池田亮司是日本電子音樂創作方面的領軍人物,也是當今極微電聲界最重要的聲響藝術家之一。他通常從細微處入手研究超音波學,頻率學和聲音本身的基本特性。自1995年開始,池田亮司就積極嘗試各種形式的創作,其中包括音樂會、裝置、唱片、綜合聲音等。在其創作中,音樂、時間和空間被重新以數學方法塑造與表現。池田亮司將聲音視為一種“感覺”而非物理現象來研究,試圖展現這種感覺與人類感知之間的關係。英國《The Wire》雜誌形容池田是聯繫正弦波簡約音樂和現代Techno音樂的橋樑。
 
未曾受過藝術或音樂正規教育訓練的池田亮司,自小即廣泛汲取各種類型的音樂,接著更嘗試剪輯、操作磁帶及音頻效果,玩起音樂的組合變異。他把聲音徹底化約到最小單位後,再行編排重組。運用純粹的正弦波、白噪音等基本元素創造不同聲響的音景組合,挑戰人耳可感知的聽覺極限,成為極簡電子音樂先聲。池田亮司是少數同時以視覺及聲音創作聞名國際的藝術家。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 大內藝術節 - Light ON/OFF
展期|2020.10.03(六)-2020.11.01(日)
場地|大內藝術特區
。藝術特區主題展: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neuhaus-atmosphere-3.jpg

來自美國設計工作室 Pneuhaus 設計了作品 Atmosphere,一個沉浸式的燈光裝置,它能夠把太陽光分割成許多段,投射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光和空氣是兩種大量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它們在該裝置裡被分離開來。一天裡隨著太陽的照射角度不断發生著變化,遊客們所能看見的光線也在發生著變化。

從外面看,Pneuhaus 的作品 Atmosphere 是一個斜錐形的大型充氣裝置,圓潤的外形讓了它能夠在一天裡實現最大化的太陽光吸收。裝置裡面還充入了一定量的迷霧,迷霧顆粒使得陽光得以被肉眼捕捉,讓陽光物質化了。遊客們可以在裡面隨便走走,用手去碰觸陽光,也可以直接穿過光線。

一天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陽光照射的角度和方位也會不断發生變化。Atmosphere 是由不透明的 70D TPU 尼龍織物拼接而成的,尼龍織物中間用透明的 PVC 材料進行無縫拼接,把尼龍織物分隔開來,同時讓一小部分陽光照射進來,裝置的圖案結構滿足最小切割的要求。

pneuhaus-atmosphere-6.jpg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Here, not here- Yu-Chuan Tseng Solo exhibition 

時間:2020年3月7日-4月5日

開幕:2020年3月7日,3:00-5:00 pm

地點:水谷藝術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vite-work-1-2-818x462.jpg

http://www.thelisapark.com/

https://vimeo.com/67935519

https://cycling74.com/articles/an-interview-with-lisa-park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Elliot Woods (英國) 與Mimi Son (南韓)組成的Kimchi & Chips,將兩人於物理與互動藝術的專長,結合代碼,形式,材料,概念和機制等學科,作品主要以涉及人與媒體材料的新穎互動為發想,發現新的技術和藝術樣貌。以NTSC掃描格式為構想,實地創造由繩索與光影構成高於觀眾的兩座結構,將觀眾包覆於中間通道,於高度張力的平行線與其聲響和光影的對比間,似無限衍生與擴大個人的感官體驗,此創作版本為第二版,過往曾於光州ACT藝術節展出,為Kimchi & Chips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作品之一。

Elliot Woods (UK) teams up with Mimi Son (South Korea) to form Kimchi & Chips. The physics and interactive art duo turns codes, forms, materials, concepts and mechanisms into art. Their work seeks to discover new ways of making art and new forms of art by visualizing novelty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media.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落格文章每月更新。
 
其他連結: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落格文章每月更新。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純粹是PureIs:紀子衡、卓立航、李季穎、林廷達 (台灣)
 

2010年七月 成立 在台北市 由四位對於數位藝術有熱情的朋友所組成。


紀子衡

文章標籤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光幻影2008-對話之外
主題: 本展六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詮釋關於時間、空間、城市、虛實、甚至是生命等議題。
2008.07.12 ~ 2008.08.17
地點:D1-D3

講座:新的聲音表演 - 當音樂遇上科技之後
時間:8/9 (六) 下午:2:00 ~ 4:00
主講學者:吳介祥 V.S. 宋恆

Hans 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